AO生物膜案例
綜述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著生長于某些固體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進行有機污水處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其附著的固體介質稱為濾料或載體。生物膜自濾料向外可分為厭氧層、好氧層、附著水層、運動水層。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著水層有機物,由好氧層的好氧菌將其分解,再進入厭氣層進行厭氧分解,流動水層則將老化的生物膜沖掉以生長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
廢水中微生物沿固體(可稱載體)表面生長的生物處理方法的統稱。因微生物群體沿固體表面生長成粘膜狀,故名。廢水和生物膜接觸時,污染物從水中轉移到膜上,從而得到處理。其基本機理見水的生物處理法。
生物膜法的典型流程
流程中的生物器可以是生物濾池、生物轉盤、曝氣生物濾池或厭氧生物濾池。前三種用于需氧生物處理過程,后一種用于厭氧過程。早出現的生物膜法生物器是間歇砂濾池和接觸濾池(滿盛碎塊的水池)。它們的運行都是間歇的,過濾-休閑或充水-接觸-放水-休閑,構成一個工作周期。它們是污水灌溉的發展,是以土壤自凈現象為基礎的。接著就出現了連續運行的生物濾池。
生物膜的形成
●前提條件:起支撐作用的載體物——填料或稱濾料
●營養物質——有機物、N、P以及其它
●接種微生物
生物膜工藝流程
生物膜的形成過程:含有營養物質和接種微生物的污水在填料的表面流動,一定時間后,微生物會附著在填料表面而增殖和生長,形成一層薄的生物膜。
生物膜的成熟
在生物膜上由細菌及其它各種微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以及生物膜對有機物的降解功能都達到了平衡和穩定。
對于城市污水,在20°C條件下,生物膜從開始形成到成熟,一般需要30天左右。
性質:高度親水,存在著附著水層
微生物高度密集:各種細菌以及微型動物,這些微生物起著主要去除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的作用,形成了有機污染物——細菌——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的食物鏈
生物膜的更新與脫落
厭氧膜的出現過程:
①生物膜厚度不斷增加,氧氣不能透入的內部深處將轉變為厭氧狀態
② 成熟的生物膜一般都由厭氧膜和好氧膜組成
③好氧膜是有機物降解的主要場所,一般厚度為2mm。
厭氧膜的加厚過程:
① 厭氧的代謝產物增多,導致厭氧膜與好氧膜之間的平衡被破壞
②氣態產物的不斷逸出,減弱了生物膜在填料上的附著能力
③ 成為老化生物膜,其凈化功能較差,且易于脫落。
生物膜的更新:
①老化膜脫落,新生生物膜又會生長起來
② 新生生物膜的凈化功能較強。
特點
編輯
1、 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1)微生物多樣化
(2) 生物的食物鏈長
(3) 能夠存活世代時間較長的微生物
(4) 分段運行與優占種屬
2、處理工藝方面的特征:
(1)對水質、水量變動有較強的適應性
(2)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宜于固液分離
(3)能夠處理低濃度的污水
(4)易于維護運行、節能
主要形式
編輯
按生物膜與廢水的接觸方式分為:
填充式和浸漬式兩種
填充式包括生物濾池和生物轉盤
浸漬式包括接觸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
公司自主研發的脫氮除磷膜生物處理器,是面向村鎮或高濃度有機廢水實用。優點在于工藝流程短及效果好,除了在村鎮應用,更適用于難降解有機廢水。
脫氮除磷膜生物處理器,通過氣膜原理優質行脫氮除磷,后在低氧作用下,通過培育低氧優勢菌種,配合渦流反應器的充分混合作用,可實現短程硝化與反硝化;出水達到一級A。

(肥東200噸每日)
(一) 脫氮除磷膜污水處理器技術特點
1. 自動化運行,對多網點運營可采用集中遠程監控
2. 裝機功率可節約60%
3. 分散治理無需大規模建管網,用于景觀水補充
4. 少量污泥并自我降解日常無需排泥
5. 出水優于一級A排放標準可中水回用
(二) 設計進出水水質
污染物項目Pollutants CODcr
(mg/L) BOD5
(mg/L) 氨氮(mg/L) SS
(mg/L) 磷
進水水質 ≤500 ≤250 ≤35 ≤200 ≤5
一級A水質 ≤50 ≤10 ≤5(8) ≤10 0.5
實際出水水質 ≤20 ≤5 ≤1 ≤4 0.5
(三)、設備選型主要技術參數常規型號(可定做)
處理量(m3/d) 5-50 100 150 200 300 500
外形尺寸m 2.5*2*6 2.5*2.5*7.5 2.5*2.5*9 2.8*2.8*9 2.8*2.8*12 2.8*2.8*15
功率(kW) 1.2 2.0 2.5 3.0 3.5 4.5
設備總重(t) 4.5 5.5 7.0 7.5 9.0 13.0
占地 (m2) 15 20 30 35 40 50